因夏之暑热而发,故名暑热,即伏邪也。在质则金,坚强莹洁,万古而不磨灭也。
自汗者法宜补阳,如建中加附子汤、芪附汤之类是也;盗汗者法宜补阴,如参枣汤、补血汤之类是也。《后汉书》有薏苡解瘴之说,治其湿也。
此经中有伏气可知。兹立燥门,以正六淫名目。
如遍身中外涩滞,皆属燥金之化,故秋脉KT,KT,涩也。《博物志》言射工以气射人影,令人发疮,不治杀人,亦本于《诗》义。
至真要大论曰:诸湿肿满,皆属于脾。略曰:砭曲池出血,北人谓之打寒,治伤寒温疫。
其人必困倦无神,渴必饮热,阴象全见,法宜温中。答曰:此元阴不足于胃之上络,胃中之火,遂发于上而津液伤也。